5月18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醫附一院獲悉,該院內分泌科李啟富團隊及德克薩斯A&M大學吳朝棟教授通過研究,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發病新機制,發現吲哚(一種腸道菌群代謝物)或有望用于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該研究成果于日前發表在肝臟疾病研究領域頂級期刊《肝臟病學》上,論文第一作者是重醫附一院內分泌科馬林強博士和胡金波,共同通訊作者是李啟富。
據了解,我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病率約為29.8%,患病人數約四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細胞癌的主要原因。
“我們收集了醫院體檢中心137名做過肝臟CT的體檢受試者的臨床資料及血清!崩顔⒏徽f,檢測發現血清吲哚濃度與體重指數呈負相關關系,相較于瘦的受試者,肥胖受試者的肝臟脂肪含量增加,且血清吲哚濃度明顯降低。
通過動物干預實驗,他們又發現吲哚以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此外,腸道菌群測序發現,肥胖時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通過影響吲哚生成,繼而參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發生發展,其具體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的探討!霸撗芯繛榉蔷凭灾靖尾〉念A防和治療提供了新方法,相關內容還在進一步研究中。”李啟富說。(記者 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