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福利,国产乱了真实在线观看,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AⅤ在线一区二区

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鄉親們的心里話

2022年04月15日07:08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華溪村老黨員馬培清

華溪村村民譚登周

中益鄉小學教師馬影翠

坪壩村村民鄒小珍和向大忠

3月28日,石柱縣中益鄉新貌。

  核心提示

  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深入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實地了解脫貧攻堅工作進展和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情況,勉勵鄉親們要一起奮斗,努力向前奔跑,爭取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殷殷囑托,拳拳深情。3年過去了,鄉親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攢了一肚子心里話想說。

  老黨員馬培清:

  身體還好,生活也越來越好

  春光明媚,重慶日報記者沿著華溪村公路邊一條小路拾級而下。道路右邊的院落就是老黨員馬培清的家。

  院壩收拾得干凈利落,正中擺放著一張小方桌、幾根長條凳。

  89歲的馬培清坐在家門口的藤椅上,面帶微笑地看著院壩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游客過來要求合影,她便先把衣服撣得平平整整,再把胸前的黨徽擦拭得閃閃發亮。

  老人說,現在,她每天堅持走動鍛煉,堅持吃雞蛋喝牛奶,“身體還好,鄉里的醫生還定期上門來給我檢查。”

  說話間,馬培清的小兒子陳朋扛著木工工具回到家,放下工具又去了家門口的黃精地。“那是他的寶貝,除草都是用手扯,不得用鋤頭,怕不小心傷到新長出的嫩芽。”馬培清偏過頭,對記者耳語。

  馬培清有3個子女,以前最讓她操心的就是陳朋。這個“老幺兒”過去愛喝酒,也沒什么掙錢的門路。后來,村里確定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陳朋通過土地入股分紅、返包黃精管護等方式脫了貧。還戒了酒,學了木工手藝活,現在一個月能掙四五千元。忙雖忙,陳朋卻沒忘了好好管護5畝返包的黃精,地里的黃精長得比別家的都壯實。有人問他有啥訣竅?他說,舍得下力就好。

  馬培清帶著記者在院壩里轉悠。院壩一側,由馬家舊豬圈改成的中華主題郵局,游客進進出出;閑置閣樓改造成的“初心書屋”里,不少人在休閑閱讀。郵局旁多了個茶水鋪,馬培清的兒媳婦譚明蘭正在店里為大家調制土家小吃“米米茶”——在土碗里放一大把陰米炒制的泡米米,加一大勺自制的醪糟、自家產的蜂蜜,再沖上滾燙的開水,一碗香甜濃郁的米米茶就做好了。大伙兒管它叫“幸福米米茶”,寓意幸福的生活比蜜甜。

  馬培清告訴記者,這幾年,家里的生活越來越好:大兒子通過土地入股和公益崗位有了收入;小兒子入了黨,夫妻倆每天有活忙;大孫子考上了大學,小孫子考上了縣城的初中……

  馬培清說,她現在每月都能享受遺屬補助、社保補助、森林直補、種糧直補和村集體“兩不愁三保障”基金80歲老人補助等。

  吃穿不愁,身體健康,閑不住的馬婆婆當起了義務講解員,跟來小院的游客聊天,講總書記對鄉親們的關心,講華溪村發生的變化,講過世的父親馬發茲解放前借助手藝人身份開展地下黨工作的故事……游客們聽得津津有味。

  地里粉色的木瓜花開得正盛,木瓜樹下套種的黃精長得茁壯,蜜蜂在花叢中穿梭忙碌……馬培清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脫貧戶譚登周:

  連心小店開張,又多了筆收入

  3月30日,華溪村淅淅瀝瀝下起了雨。

  往常這樣的天氣,譚登周老兩口大多坐在家門口的條凳上,不敢輕易走動。這天兩人卻在堂屋和柴房忙個不停,為前來幫忙的人端茶遞水。

  當天,由譚家柴房改造而成的連心小店掛牌營業了。

  2019年4月15日,總書記沿著蜿蜒的石板路拾級而上,來到譚登周家,了解“兩不愁三保障”落實情況。回想起那天的場景,譚登周至今覺得非常暖心。

  2018年3月,譚登周摔傷住院,喪失了勞動力,老伴焦光潤又常年患有風濕、哮喘等慢性病,這個家庭因病返貧。

  靠著脫貧攻堅好政策,譚登周一家大部分醫療費得以報銷。靠著低保、社保、土地入股、效益分紅以及公益崗位等收入,老兩口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這幾年,譚登周的生活變化很大。

  堂屋里,擺滿了壇壇罐罐,大的小的都有。這些罐子里裝的就是連心小店的主打商品——土家酸渣肉。原來,中益鄉發展研學游后,每天都有很多游客上門,為譚登周帶來了新的增收門路。村里動員他用柴房入股,由村集體投資改造成連心小店,引進企業制作酸渣肉、油團子粑粑、臘肉等當地特色美食,譚登周、企業和村集體按5∶4∶1的比例分紅,讓老兩口增加收入。

  開店的事讓譚登周很高興,還有讓他更高興的事!

  譚登周有3個子女,因為窮,女兒外嫁,兩個兒子也在外地成了家。老兩口每每想起兒女,免不了要牽腸掛肚一番。現在,華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少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這讓老兩口期盼兒女返鄉的心情又迫切了許多。

  這不,“連心小店”開張后,需要人經營。村支書王祥生便動員譚登周在廣東打工的大兒子譚弟武返鄉。這幾年,譚弟武夫妻親眼見證了中益鄉的變化,看到了村里的發展前景,也有了返鄉的打算。

  接連而來的喜事,讓老兩口樂得合不攏嘴。

  “黨的政策對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如今,譚登周對生活的信心越來越足,“黨的政策好,我自己也要努力向前跑,不能拖后腿噻。”

  小學教師馬影翠:

  孩子們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

  “跑快點,風箏飛起來了……”3月29日傍晚,中益鄉小學,馬影翠趁著晚飯后的間隙,帶著孩子們在操場上放風箏。

  操場上,歡笑聲不斷。孩子們有的一邊拽線一邊看向天空;有的兩兩配合,一人托舉著風箏,一人緊拽著線軸向前奔跑。一旁,馬影翠不停地為孩子們加油鼓勁。

  教學樓頂上,一排紅色的大字格外醒目——“要保證孩子上學受教育,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今年38歲的馬影翠是土生土長的中益鄉人,師范畢業后便回到母校當語文老師,一干就是20年。

  2019年4月15日,總書記來到中益鄉小學,希望老師們扎根山區,獻身鄉村教育事業,為群眾脫貧貢獻一份力量。馬影翠更加堅定了扎根家鄉的想法。

  和3年前相比,中益鄉小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孩子們住進了新宿舍樓,每間寢室都有獨立的衛生間和淋浴設施;食堂擴建成了兩層小樓,營養午餐是標準的四菜一湯,每天不重樣;學校除在編在崗的26名教師外,還有5名從城區過來支教交流的老師和4名西南大學的志愿者。

  “這一年,我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讓孩子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上。”在日常教學中,馬影翠更加注重寓教于樂,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馬影翠是學校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去年她請老黨員馬培清給剛入隊的少先隊員們講述村里的變化。別開生面的課堂,讓孩子們深深體會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現在學習越來越有趣了。”11歲的劉喻松說,每天下午,只要天氣允許,馬老師都要帶他們去操場上放風箏。“風箏是馬老師給我們買的,每個人都有,能飛到教學樓那么高。”劉喻松慢慢放著線,看著自己的蝴蝶風箏越飛越高,小臉笑開了花。

  這兩年,學校還開設了豐富多彩的幸福課堂,比如泥塑、科技、合唱、舞蹈、花式跳繩等。隨著“雙減”和教學理念的改進,以及教學設施、軟件配套的逐步提升,孩子們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

  外來媳婦鄒小珍:

  日子過得開心,我還入了黨

  “現在黨的政策好,我們過得好開心,歡迎你們下次再來我家……”

  3月29日中午,坪壩村飄香里農家樂傳出嘹亮的歌聲。女主人鄒小珍正用歌聲歡迎來農家樂就餐的游客。

  鄒小珍老家在四川省涼山州,在外地打工時認識了向大忠,嫁到中益鄉。當時,向家只有兩間年久失修的土墻房,簡單維修后,兩人便住了進去。

  后來,夫妻倆建起了新房,但欠下了十多萬元外債。

  2019年,在政府的幫助下,鄒小珍夫婦將房屋改建成農家樂,夏天開門迎客。

  在“萬企興萬村”行動中,飄香里農家樂與周師兄重慶火鍋結為幫扶對子,企業對夫妻倆進行品牌打造、標準化管理、服務接待等方面的培訓。鄒小珍還努力鉆研,精心設計了菜單,把農家石磨豆花、黃精燉土雞等當地特色菜品作為主打菜,用原汁原味的鄉村味道吸引客人。她還在院落里種滿了鮮花,擺放假山盆景,把院壩扮得清新別致。

  隨著中益鄉發展研學游,游客越來越多,鄒小珍的好手藝和熱情好客,也讓農家樂有了很多回頭客。“旺季時,每天來吃飯的有五六十人,還有住宿的。”鄒小珍掰著手指給記者算賬,再加上種辣椒、黃連、黃精和閑時就近務工,一年能收入近20萬元。夫妻倆也成為坪壩村增收致富的身邊榜樣。

  “日子越過越好了。”現在的鄒小珍越來越自信,空閑時,她還會為客人獻上一首山歌。山歌借用老家大涼山山歌的旋律,她自己填詞,不但唱出了中益鄉這些年來的變化,也唱出了夫妻倆感念黨恩的真情實意。

  2020年“七一”前夕,夫妻倆致富不忘黨恩,雙雙寫下入黨申請書。

  鄒小珍不識字,她的入黨申請書由她口述,丈夫向大忠代筆。

  入黨申請書中這樣寫道:“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坪壩村煥然一新,我的家庭也迎來了幸福生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決心為黨奉獻一切……”

  2021年12月30日,鄒小珍光榮地成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她激動不已。“自己致富還不夠,我還要帶動鄉親們一起,把日子過得更好。”鄒小珍莊嚴許下承諾。

  本版圖片均由首席記者龍帆、記者鄭宇攝/視覺重慶

       本報記者 龍丹梅 左黎韻 實習生 陳佳欣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