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農村產業體系 謀定鄉村振興基石
永川區仙龍鎮粉店村,收割機正在大豆田里收割。(資料圖片)記者 鄭宇 實習生 楊涵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重慶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堅決穩住農業基本盤,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2021年,我市狠抓糧食安全,通過宜機化改造等措施,糧食種植面積增至3019.8萬畝,糧食總產量達218.56億斤,創13年來新高;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向“兩群”17個區縣、原18個深度貧困鄉鎮派駐35個產業技術指導組,產業覆蓋90%以上的脫貧戶;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綜合面積達到3100萬畝,產值4500億元。
春天,萬物復蘇。在重慶的淺丘和高山,沃野和叢林,辛勤勞作的農民和返鄉創業的新農人正用汗水和智慧,讓“巴掌田”長出“搖錢樹”,將“雞窩地”變成“聚寶盆”,演繹出一幅展示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富春山居圖”。
重慶多山,為做大做強農業產業,近年來,我市立足實際,以農田宜機化、種養精細化、生產綠色化、產業鏈條化、產品品牌化、業態融合化為抓手,大力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將宜機化改造同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用科技創新為品種提質賦能,以三產融合發展延伸產業價值鏈,助力產業興旺、農民增收,農業綜合效益不斷釋放。
“飯碗”端得更牢
陽春三月,永川區仙龍鎮太平橋村,專業機手正用旋耕機在稻田里翻土作業。管春是當地一位種植大戶,今年承包了2000多畝地種植水稻。“多虧了這些機手,現在耕作效率是以前的5倍。”他高興地說。
這一變化的背后,是仙龍鎮農田宜機化改造的加速推進。過去,仙龍鎮農田條件并不好,大型農機無法使用。近年來,該鎮對3萬畝農田進行宜機化改造,旋耕機等農機的順利下地,使種植效率大大提高。
放眼整個重慶,山地丘陵面積占比高達98%,形成了大量“巴掌田”“雞窩地”。其中,15度以上的耕地約為1097萬畝,占近40%。
如何打破山地局限,確保糧食安全?近年來,我市以農田宜機化改造為抓手,改善耕作條件,盤活撂荒地,進而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效益。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498萬畝,配合半自動履帶式拖拉機、稻麥聯合收割機等適地農機的研發投用,實現畝均增收近200元。
此外,我市還增加了有機肥替代、綠色防控、水稻高質高效創建等項目補貼,進一步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2021年,全市種糧大戶達2464戶,同比增加484戶,其種植面積47.6萬畝,同比增加10萬畝。
通過對土地資源的改善和盤活,2021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達3019.8萬畝,同比增長0.5%;糧食總產量218.56億斤,同比增長1.1%;糧食大面積單產達到361.9公斤/畝,較上年提高近2公斤,單產創下歷史新高,端穩“飯碗”的底氣更足了。
科技創新增效
“玉米優異種質資源規模化發掘與創新利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西南地區鄉村有機廢棄物氣-肥轉化技術裝備創新與模式應用”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西南水旱輪作區周年高效生產關鍵技術及應用”獲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近年來,我市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賦予了強勁動能。
在去年末的油菜播種季,由市農科院自主培育的特高含油量油菜品種“慶油3號”“慶油8號”種子在長江流域共銷售50萬公斤,較去年又增加10萬公斤,這些種子可種植500萬畝油菜。
尤其是“慶油8號”,近兩年推廣種植面積以50%速度增加。背后的原因很簡單:高達51.54%的含油量,200公斤的畝產量,這意味著每種1畝“慶油8號”,種植戶的收益比種其它品種要多300元。
不僅如此,去年,重慶首個一級優質米品種“神9優28”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也達到100萬畝。在銅梁區平灘鎮立燈村的測產驗收會上,經測評該品種配套的淹水直播技術相較于濕潤直播技術,每畝節本增收379元,比機插秧節本增收534元。
正是科技創新,讓每畝土地的效益得到進一步釋放,讓農產品品質更好、賣價更高。去年,全市3100萬畝特色產業綜合產值達到4500億元,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至61%。
為進一步聚集人才,提高農業科技競爭力,去年我市還圍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組建糧油、蔬菜、生豬、榨菜、柑橘、茶葉等14個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集聚科研人才564人,累計引進、選育新品種82個,研發集成新技術312項,研制新設備39臺套,研發新產品131個。
三產融合更深
在銅梁區土橋鎮的新陸有機農場,草莓長在“天上”,最高價值幾十萬元一尾的錦鯉成為“會游泳的藝術品”,這樣難得一見的“稀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體驗、消費,周末日均游客接待量超1000人次。
就這樣,一個小小的農場涉及種植、旅游、教育等多個領域,產業鏈條不斷拉長,產業價值不斷釋放。
近年來,我市著力構建三產深度融合、生產要素相互滲透、經營主體協調共進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在做優“一產”的基礎上,大力推動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等發展,促進“二產”強、“三產”興,從而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在大力扶持農產品加工業方面,我市不僅對部分市場競爭力強、帶動明顯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獎補,扶持企業開展技術研發、設備改造、智能化生產,還建立了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園區和示范企業創建管理辦法。
截至去年底,我市共創建三峽柑橘等4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萬州區等6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累計培育7個100億級、8個50億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較上年增長12%。
同時,我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直播帶貨等農村服務業新業態,進一步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提升農業附加值。
2021年,全市鄉村休閑旅游經營收入達到796億元,接待游客2.33億人次,帶動農戶66.56萬戶,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5%。
本報記者 栗園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1567人!重慶援滬醫療隊出征
- 人民網重慶4月14日電 (陳琦、姚於)守“滬”平安,我們來了。4月14日,根據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統一安排,重慶市援滬醫療隊共1567人啟程開赴上海支援上海抗擊本次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