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貿職院探索“勞動+”融合育人模式
勞動教育作為育人的重要環節,如何在高校中有效開展?面對“育人育才”相統一的時代要求和“既勞動又教育”的現實需要,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勞動教育與“五育”融合創新,用好“勞動+思政大課堂”“勞動+實踐大平臺”“勞動+鄉村振興大舞臺”“勞動+校內外大師資”等育人模式,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把握課堂教學主渠道
用好“勞動+”思政大課堂
牢牢把握課堂教學主渠道,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勞動教育“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勞動教育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大學生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不斷提升勞動教育質效。
勞動教育與高校專業課程教育在教學內容與方法上具有契合性。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充分利用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特色,在專業課程中增加“弘揚工匠精神”教學專題,開設《勞動教育》線上必修課程;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增加“弘揚勞模精神”等教學專題,在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勞動品質、勞動技能和創新精神過程中實現“以勞增智”“以勞樹德”。
期間,學校打造了“工匠課堂”,邀請全國勞模、大國工匠、涪陵本地工匠進校園宣講。
全國勞模劉源到校宣講。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供圖
融入實踐教學
建設“勞動+”實踐大平臺
將勞動教育積極融入專業實踐教學活動和大學生公益實踐活動。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與涪陵城區多個社區建立了“社區技能課堂”,從實地教學、現場觀摩到返校學習、提供技能服務,增強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車輛工程學院還與渝東南農業科學院共建了“大學生勞動實踐基地”。
結合“雷鋒月”“三下鄉”,學校團委、智能制造學院、人工智能學院、財經學院、教育學院多形式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把農事活動融入日常教育,將育人課堂搬到鄉村田壟,多元構建勞動教育實踐大平臺,讓實踐活動成為學校涵養勞動精神、勞動品質和創新精神的生動注解。
學校智能制造學院開展“三下鄉”種空心菜助農實踐活動。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供圖
打造行走的思政課
用好“勞動+”鄉村振興大舞臺
近年來,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積極發揮學科專業特色,努力提升教育服務鄉村振興能力。
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帶領學生到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親身感受村民依靠勞動脫貧致富的深刻變革。與涪陵區石沱鎮共建“鄉村振興課堂”,本著“互相學習、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攜手共進”的原則,不斷強化雙方的聯系與合作,常態化開展結對共建活動。
此外,學校還通過帶領大學生實地調研、入戶訪談、現場教學等多種形式,用事實感動人、用數據打動人、用場景感染人,幫助廣大學生深刻領會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拓寬學生實習就業平臺,為鄉村振興貢獻職教力量。
融入校園文化和傳統文化
用好“勞動+”校內外大師資
校園文化是學校師生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
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集中校內外大師資,開設“文化+勞動教育”課堂,讓勞動教育更加入腦入心。其中,“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等公選課程,針對不同專業學生,定制了“非遺棕編”“傳統扎染”“剪紙藝術”“漢服制作”“茶藝”“中醫制藥”等課程。
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供圖
同時,學校邀請校外師資進校園,開展“非遺進校園”“我們的節日”系列民俗體驗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式的勞動教育,在校內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和參與勞動的校園文化氛圍。此外,充分發揮櫥窗、電子顯示屏和文化標識物等新舊媒介影響力,推廣更簡易化、更具時代感、更具欣賞性的勞動教育宣傳作品。(張源、晏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