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解難書記”
“崔書記ki飯(重慶忠縣方言)沒有?”一大早,村民鄧曉琴見到迎面走來的崔接友,樂呵呵地打起了招呼。
“不要喊崔書記,要叫‘吹吹書記’。”一旁的村民盧承斌說完,自己笑出了聲。
崔接友是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的一名教師。2021年5月,他來到重慶市忠縣石寶鎮兩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隊長。“吹吹書記”這個稱呼,來自于他駐村后,村委會召開的第一次村民代表見面會上。
“他當時怕我們記不到崔這個姓,就張開嘴巴現場吹了一下氣,說和這個吹一吹的‘吹’字讀音差不多。”盧承斌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當時大家在會場上一下子就笑開了,也正因此,這個幽默風趣的‘吹吹書記’一下子就被大家記住了。”
崔接友(左)和村民一起疏通堵塞涵洞。李鐵攝
雖然崔接友駐村才一年多,由于他一直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扛水管、背老人、收稻谷……慢慢地,他也“駐”進了村民們的心里。通過他做的一件件小事,村民們也打趣地給了取了不少別致的稱呼,這些稱呼也被村民歸納為一個:“解難書記”。
去年5月,因受前期天氣影響,兩河村種植的柑橘長相丑、沒銷路,很多柑橘即將爛在樹上,這可愁壞了柑橘園負責人關明先。剛駐村的崔接友聽說了此事,馬上前往柑橘園實地了解情況。
“嘗了下,品相差了點,但口感還不錯,價格也不貴,我去問下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是否愿意買點。”很快,在崔接友的牽線搭橋下,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的師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踴躍認購柑橘。
崔接友(中)和村干部、志愿者一起采摘柑橘。李鐵攝
收到訂單后,為保證果品新鮮和及時送達,兩河村積極組織村干部和志愿者幫忙采摘、包裝。6月1日上午,看著一輛滿載200余箱柑橘的貨車緩緩駛出兩河村,關明先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經過駐村工作隊的聯系,忠縣本地媒體還將柑橘滯銷一事予以報道。萬州的水果批發商廖昌術看到相關新聞后,連夜與關明先聯系,第二天就趕到柑橘園一次性收購了剩余的3萬斤柑橘,徹底解決了柑橘滯銷的問題,還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
兩河村一社位于山頂,此前村民出行依靠一條坑坑洼洼的土路,因汽車難以通行,村民大多采取背扛肩挑的方式運送生產生活物資。得知這一情況后,崔接友組織召開村委會,了解修路的難點后逐一開始攻堅。
在他的推動下,很快修路工程便開始啟動了。“去年7月立項,9月動工,12月底路已經修好通車了,這效率真的是沒話說了。”兩河村一社社長鄧亞洲說:“路修好后,很多村民都變成崔書記的‘粉絲’了,說他真心在為百姓解難題,是個干實事的人。”
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入戶走訪。胡俐俠攝
這一年來,崔接友帶領駐村工作隊深入田間地頭、房前屋后,和村民交流談心,為百姓解難題、為鄉村謀發展。他趟過一米深的河流去疏通堵塞的進水管,被忠縣組織部稱為“放下筆桿子,扛起水管子”的好干部;他背起78歲的癱瘓老人去醫院就醫,被村民稱為“那一背書記”;他主動為缺勞戶插秧、收割稻谷,被村民們成為“下田書記”……
鄉村振興任重道遠,駐村幫扶接續奮斗。“看到兩河村點點滴滴的變化,看見村民們露出的燦爛笑容,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崔接友認為,駐村工作就是要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民生疾苦放在心頭,把改革發展責任扛在肩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真功、求實效,讓人民群眾真正得實惠、得利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