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于長江的“枯水題刻”:朝天門靈石
長江重慶段水域中,隱藏著多處神秘的“川江枯水題刻”,如江津蓮花石、巴南迎春石、江北耗兒石、朝天門靈石、涪陵白鶴梁、豐都龍床石、云陽龍脊石等,它們有的十余年、甚至幾十年才出水一次。
其中,最為神秘的當屬朝天門靈石。史料顯示,靈石上有自漢、晉以來題刻十余段左右,并被廣泛記錄于各類文獻中。但自唐代開始,這塊神秘的題刻僅有短短十余次出水記錄,頗為罕見。
日前,重慶市渝中區文管所組織工作人員攜帶工具及相關材料,趁長江低水位期前往朝天門沙嘴尋找靈石,探尋靈石背后的秘密。
靈石在哪里?
“朝天門靈石又名豐年碑、雍熙碑、義熙碑,是朝天門兩江交匯處沙嘴下嘉陵江口的一片磐石,碑形天成,江水極枯時才得一見。”提及靈石的歷史背景,渝中區文管所所長徐曉渝如數家珍。
靈石之名的來歷,是因石上有晉義熙三年(公元407年)題刻《靈石社日記》,故被后世稱為靈石。
“每逢靈石出水的時候,重慶城里前來觀看的人極多。”徐曉渝介紹,史料記載中,巴縣詩人龍為霖有“傳聞雀躍走兒童”的說法,周開封也有“市人如堵求辨識”“傾城爭赴童與翁”的詩句,都描述了人們當時爭相觀看靈石的盛況。
朝天門兩江交匯處。渝中區文管所供圖
靈石有什么價值?
靈石上有什么?徐曉渝介紹,從目前的史籍記載看,靈石上有題刻內容共十多段,記錄了從東漢建武年至清乾隆十九年間19個年份的枯水位。
“從我們掌握的材料上看,朝天門靈石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民俗價值。”徐曉渝介紹,靈石上首先記載了較長時間跨度的枯水年份題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川江水文變化情況。
同時,除了水文資料,靈石上還記載了古代戰爭,如唐建中四年李希烈叛亂,時劍南東川節度使李叔明率兵由朝天門而下出蜀,遠赴中原討伐。
古人為什么刻靈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劉興亮專注枯水石刻研究多年,在他看來,這些題刻承載了上千年的深厚歷史文化,“所謂枯水石刻,往往要十余年、甚至幾十年一出,古人的記錄為現代人留下了珍貴的水文資料。”
劉興亮舉例說:“如涪陵白鶴梁,就是發現長江枯水石刻時間跨度最大的一處題刻群。人也多,題名人多達594人。通過上面的題刻就可推斷整個唐宋以來70多個枯水年份的水文情況,其最大的研究價值也正在于此。”
2003年尋找靈石的發掘現場。渝中區文管所供圖
靈石什么時候出過水?
渝中區文管所資料顯示,有關靈石題刻的文獻多見于《諸道石刻錄》《復齋碑錄》《寶刻叢編》、清乾隆《巴縣志》、清嘉慶修訂的《全唐文》、民國《巴縣志》等古籍文獻。
同時,根據這些史籍,也可以看到靈石的出水記錄,即在唐代出水13次,宋代1次,明代1次,清代4次,最后一次有記錄的出水,則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
古代并無關于靈石出水水位線的記載,只記載了靈石出水年份。靈石到底要在水位到哪個位置時才能露面?這些仍然是謎團。
尋找靈石,他們從未停下腳步
尋找靈石,重慶的考古隊員們從未停下腳步。資料顯示,2003年3月28日,朝天門的水位較低,重慶文博考古工作者前后兩次在沙嘴尋找“靈石”,通過鉆探等方式“挖沙三尺”,并用躉船上的水槍強力沖洗河沙,但仍未見任何有文字的石頭;2007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博考古工作者胡昌健亦前往朝天門尋找靈石,依然無果。
“非常遺憾,文管所人員在江邊實地尋找,比對歷史照片記錄位置和詢問躉船上工作人員,最終也未能找到露出水面的‘長且闊’的條石,我們仍然無緣見到它。”渝中區文管所副所長唐嵩介紹。
見到靈石,也是劉興亮最大的心愿之一。劉興亮介紹,在更早的1972年,當時的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和重慶博物館也聯合做過水文考古調查,發現朝天門附近有長約200米石梁延伸至江心,分隔兩江之水,但遺憾的是當年水位仍然不低,無法獲得進一步信息。
“曾有一位老船工講,上世紀初期一次極枯水位時,靈石曾露出江面,水下隱隱有字跡。”劉興亮翻開典籍,講述了自己的研究判斷:“不過,這些都沒有確切的時間和位置記載,只能是道聽途說。1972年的調查,看到的石梁也有可能與靈石有關,但是水位太高未見真容,也不能完全斷定。”
保護題刻,是他們共同的心愿
關于三峽的枯水題刻,重慶的文保工作人員做了許多保護工作,包括對一些題刻拍了照片,做了拓片,進行了基本的測量,白鶴梁、龍脊石等題刻群經過了科學的保護后,已成為著名的文化旅游景點。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江津蓮花石自2007年后再次出水,兩天時間里,劉興亮帶領研究團隊搶在江水上漲前首次系統完整地對蓮花石進行了考古調查,并成功搶拓出10張題刻拓片。“這樣全面的拓片,目前在全國只此一家。”劉興亮如是說。
關于靈石的現狀,有文博專家認為朝天門數百年來繁榮的航道,極有可能對靈石題刻造成破壞。“這樣的推斷,不是沒有道理。”劉興亮介紹,由于江水沖刷、長久侵蝕,枯水題刻隨著時間的流逝,勢必逐漸消亡,如涪陵白鶴梁上的唐代石魚,早在清代前期就很模糊了,江津蓮花石上的宋代文字也已經模糊不清。
“靈石上的題刻應該是重慶所有枯水題刻中時間最早的,漢代、兩晉的文字都有。”提及靈石,劉興亮語氣中透著遺憾:“為什么我們就是找不到它呢?有人等了一輩子都沒機會見到它一次,希望能有機會探尋到它。”
延伸閱讀》》》
這些枯水題刻,你了解嗎?
●江津蓮花石
目前題刻區存有題刻38段,時代分布從南宋乾道辛卯年至1937年,2018年、2021年曾兩度出水亮相。
江津蓮花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供圖
●朝天門靈石
文獻記載眾多,上有自漢、晉以來題刻十余段,但近幾十年中靈石從未出現。
●巴南迎春石
最早所見為南宋的馮時行題刻,題刻總數約有10余段,但多數題刻剝落嚴重,已經很難辨識。內容多與修禊習俗及士大夫游賞有關。
2000年文保工作者調查巴南迎春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供圖
●江北耗兒石
耗兒石發現時間較晚,1987年3月20日才被首次發現,1999年3月11口下午2點,寸灘水位158.32米,耗兒石后蜀題刻出水,清晰的文字呈現眼前:“大蜀明德二三年歲次丙申二月上旬,此年豐稔倍常,四界安怡,略記之。水去此一丈。”共32字,僅“之”字損。此題刻時間為公元936年,比涪陵白鶴梁上所發現的最早有紀年的971年水文題刻還早35年。
●涪陵白鶴梁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下博物館也已正式對外開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涪陵白鶴梁題刻原貌。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供圖
●豐都龍床石
位于豐都縣城南水門子外的長江河心,常年潛于江心,唯冬春水枯才露出水面。此處題刻早最始于南宋紹興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云陽龍脊石
該處題刻數量也比較多,目前統計總數量在163段左右。三峽蓄水后,文物部門已經將龍脊石題刻原樣復制,復制品在云陽三峽文物園保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隱于長江的“枯水題刻”:朝天門靈石
- 長江重慶段水域中,隱藏著多處神秘的“川江枯水題刻”,如江津蓮花石、巴南迎春石、江北耗兒石、朝天門靈石、涪陵白鶴梁、豐都龍床石、云陽龍脊石等,它們有的十余年、甚至幾十年才出水一次。 其中,最為神秘的當屬朝天門靈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