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通道”上發出的民生好聲音
人民網重慶1月23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劉敏)2024重慶兩會首次開設代表委員通道。23日,重慶市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代表通道”集體采訪活動在人民大廈舉行,來自教育、衛生、環保等領域的6位市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回答記者提問。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江北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何建國:
“不僅要讓老百姓在家門口能夠看到病,而且還要讓老百姓高品質看病、享受高質量的就醫感受,讓健康觸手可及。”
何建國說,“看病難”不是難在大醫院不夠大、人員不夠多、技術不夠強,而是難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技術不夠強、人才匱乏、老百姓的信任感較差,不愿到基層醫院看病。
“2019年,我們選擇與復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深度合作,派駐醫護團隊進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且進行遠程醫療服務,轉診綠色通道,解決了基層社區中心對急危重癥轉途難的問題。”何建國表示,通過這一系列的綜合改革,基本上能夠滿足復盛居民的就醫需求。他表示,未來不僅要讓老百姓在家門口能夠看到病,而且還要讓老百姓高品質看病、享受高質量的就醫感受,讓健康觸手可及。
重慶三峰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發展部部長陳元莉:
“發揮代表作用,為重慶市早日建成‘無廢城市’貢獻力量。”
2004年,陳元莉大學一畢業就進入到了三峰環境。“這世上本沒有垃圾,它是被放錯地方的資源。”陳元莉說,過去衛生填埋是垃圾處置的主要方式,臟亂差是大家對它的固有印象,垃圾焚燒因為占地少、環境友好、可實現資源化利用,逐漸被行業所接受。”她回憶,當她帶著朋友參觀,大家大為震撼,有的說焚燒廠像航站樓,有的說像博物館,還有的說像大劇院,沒有人再提臟亂差。
陳元莉說,隨著大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她和這個行業也在快速成長。單位主編參編了國家行業標準21項;成長成為大渡口區百億級生態環保龍頭企業,在全國各地投資建設了56座焚燒廠;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垃圾焚燒的中國方案……
她稱,接下來會繼續發揮代表作用,為重慶市早日建成“無廢城市”貢獻力量。
達瓦(重慶)影像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盧琪:
“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爭取創造出更多的世界領先的技術成果。”
2018年達瓦科技落戶到重慶永川區,在2023年5月份,永川科技片場建成投用。
目前永川科技片場是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系統功能最完善的科技片場,并且多項技術被科技部評定為國際先進。“讓我們值得驕傲的是,在近兩年的川渝春晚當中,達瓦都作為虛擬技術總體單位參與,同時,它還像一個‘時空穿越’機,把影視演員‘傳送’至數字沙漠、數字冰川等各類場景當中。”她透露,成龍電影《P計劃》,其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沙漠飆車系統,看起來非常驚險刺激,但實際上就是在永川科技片場完成的。
目前,永川科技片場已與20余家企業和單位簽訂了長期合作,同時從開業以來,已經承接了數字電影、院線電影、網絡電影12部,大型的活動和晚會20余個。
盧琪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爭取創造出更多的世界領先的技術成果。
開州區文化旅游委主任付小紅:
“重慶旅游的頻頻出圈,是流量與實力的化學反應。”
今年以來,旅游業加快復蘇,新年第一波,就是“南方小土豆”愛上了大東北。重慶也是放大招,川渝聯動,團結各區縣共創短視頻,從美景、美食到文化,紛紛為重慶旅游上大分,網友們也是獻計獻策,點贊超千萬。
“重慶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最‘寵’游客的城市,其實下功夫更多的還是在改善硬件、創新產品、優化服務方面,把寵愛給了游客,游客把滿意給了重慶,游客和重慶的雙向奔赴,為重慶贏得了更多的點贊量。”在她看來,重慶旅游的頻頻出圈,是流量與實力的化學反應。
文化和旅游業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重要篇章,面對將重慶建設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這一重大課題,各個區縣都在同題共答,在增加硬核實力上下更大的功夫。
重慶圖個吉栗板栗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先曼:
“推動青年人才與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讓更多青年人才扎根希望的田野。”
2014年,魏先曼回到家鄉南川區河圖鎮騎坪村,和鄉親們擼起袖子一起干。魏先曼帶著村民們一起學技術搞規劃、找資金,成立農業合作社,創建特色品牌,創立農村電商,把一筐筐板栗變成老百姓生活的希望。如今村里已經有200多位農戶從事板栗產業,河圖鎮板栗產業種植達到面積6000畝,年產量700多噸,種植戶年均增收達到5000多元。
“鄉村振興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魏先曼建議,推動青年人才與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讓更多青年人才扎根希望的田野。
重慶市第八中學校校長周迎春:
“持續高水平推進優質教育的均衡與共享,更好地助推教育公平,助力縣學崛起、鄉學復興。”
2019年,重慶八中智慧云校建立,通過數字化手段將八中的課堂和教育實踐全域實時共享到遠端,徹底打破了時空的局限,實現了對遠端學校的沉浸式實時幫扶,并通過激活教師的發展和學校的管理,變輸血幫扶為造血興教。
周迎春介紹,在云端的雙師課堂和教師成長學院,有近4萬名遠端學生和八中學生每天同上一堂課,有6000余名遠端教師共享八中校本教研,真正實現了一個教師帶動一個年級,一個年級帶動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帶動一個區域的優質成長,更好地實現了助推教育公平。
周迎春誠邀更多的教育同仁一起,積極融入到數字重慶的建設中,深度推進探索數智化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持續高水平推進優質教育的均衡與共享,更好地助推教育公平,助力縣學崛起、鄉學復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